04 July, 2007

回歸評論

蘋果日報  ~ 庫斯克 探針﹕~ 2007-06-29


俗語有云,一不離二,二不離三。教師、醫生、社工,三者有甚麼共通點?回歸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前夕,以上三種人都曾經遊行或集會抗議薪酬計算方法不公平,每次都有過千人參與,抗議對象當然是政府。對於受政府直接或間接支薪的教師、醫生(即是公立醫院任職的)和社工,政府是他們的直接或間接僱主,他們向政府爭取改善待遇是很正常的。對於沒有私人市場的教師和社工,他們更因為不能以離職作為爭取合理待遇的手段。有評論指如果他們不滿意待遇,大可以辭職不幹,不用搞甚麼行動。不過,如果真的想教育中小學生,或者幫助有需要的社群,在甚麼私人企業會做得到?政府親自經營或者出錢資助的教育、醫療和社會服務,已佔了市場的大部份,如果有志投身這些工作,幾乎唯一可以談待遇的,就是政府。

公共事業無「走」的選擇
對於政府這個僱主而言,如何計算教師、醫生和社工的薪酬。在私人企業,可以衡工量值,以員工的邊際產值來支薪。可是,以下如何計算?教好一個本來索K的學生 醫好一個無錢的人的癌症 幫助一個被虐婦女 警察和消防員救回人命。於是,政府計算的,是這些工作需要一個甚麼學歷和資歷的人來做,然後計算這個人應該收多少工資。當教師、醫生、社工,知道不會有五六位數字花紅。經濟最差的時候,入職的公職人員減入職起薪點,他們心甘情願,他們都知道政府財困,要共度時艱。就在經濟最差的時候,社工的工資跟公務員薪酬脫鉤,改為每年一筆過撥款給社福機構,於是大量資深的社工被裁員或大幅減薪,而新加入的社工則從此沒有加薪。根據常識,薪酬大幅下滑,前途暗淡,最後的結果會是社工系越來越少人報讀,社工越來越少人做,如果政府希望有更多人才為需要幫助的人出力,便不會這樣做。很明顯,政府不是這樣想。

侮辱意思大於金錢意義
而教師、醫生又如何?經濟低迷的時候,即是二○○○年後入職的年輕人,接受了減薪。當經濟大有改善,連政府也認為要加薪吸引畢業生的時候,曾經跟政府共度時艱的年輕教師、醫生、社工,薪金跟新畢業生看齊。這對他們來說,侮辱的意思遠遠大於金錢上的意義。這些有經驗的中生代,走出來抗議,不是要找政府麻煩。他們爭取的不過是公平對待。教育、醫療、社會福利,關係的是社會知識水平、健康水平與和諧程度。難道對從事這些行業中生代有一個交代,讓他們更順心地為社會做事,不應是「福為民開」的施政重點嗎?希望政府在這個歌舞昇平的日子,想想這三千多人的不滿,對特區管治的意義。

No comments: